第148章:老师说的话,竟然是真的 (第1/3页)
朱元璋眉头紧锁,久久不言。 聊到这份上,已经可以说是思想层面的争执了,或者说对于大明国策的定位。 一朝天子一朝臣,朱元璋非常清楚,有些东西并不是自己规定,就能不变的。 以大孙如此‘大逆不道’的性格,就算是自己定下什么祖训,也没有太大的意义。 只是看大孙的眼神就明白,性格和自己类似,极为执拗。 哪怕是现在自己能反对,但日后即位的时候,该如何改还是会如何改。 其实从某个角度上来说,朱元璋能够认识到这一点,都已经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了。 主要对于大孙,朱元璋从最开始的宠溺,到现在几乎一直都在用平等的态度交流。 类似于朱元璋这样的性格,旁人根本难以想象,总的来说还是心中对于大孙有所愧疚,才会在很多地方迁让。 遇到自身心中反对的问题,首先不是以暴躁的态度压制,为了这难得的爷孙情,会去思考,以理服孙。 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。 这是朱元璋的治国思想,儒家学说中的君臣纲常,对于统治者来说是非常有利的,道佛不能比。 “大孙你也不必拐弯抹角了,直接跟咱说说,在你的心中,对于科举取士这块,到底是如何作想的。” 良久,朱元璋选择将这个问题直接抛回大孙。 既然大孙觉得八股取士不行,那就提出一个更好的法子来。 朱英闻言也不犹豫,直接将心中所想说了出来。 “学子寒窗苦读十年,然而在取得功名之后,这些诗词歌赋并不让他们学会如何快速治理地方。” “因此孙儿认为,可以将科举细分开来,如同六部一般,分为六个方向。” “四书五经也不可少,可择取其中部分作为关键,其次根据考生自己选择的方向不同,加以考校。” “譬如考向刑部,则四书五经、大明律、大诰,各占其三,而后综合评估,优等则上。” 朱英当然不会选择一杆子先将儒家打死,毕竟就目前大明而言,儒家的治国思想作为主流,还是非常不错。 现在也没有别的思想可以代替儒家。 只是说如同后世的大学一般,把本来统一的国考,变成专科。 至于顶尖人才,当然是还可以向上晋升,大明国子监里的天才,可不在少数。 这样一来,其实等于将科举的内容,进行了扩宽,不再是四书五经为全部,只是作为思想上的辅助学科。 而学子们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向,这样在考取功名后,就能进入对口专业,迅速上手。 不会出现刑部的官员入职后,连大明律都没读过,判案的时候闹出笑话。 当然转了这么多圈子,其实朱英的最大核心还是在于工部。 这些途径,主要就是为工部打造的。 工部负责的范围很是广阔,譬如军备制造,农业工具等等。 基本上是涉及军工业,和农业本身。 但是现在工匠的地位太低了,虽说是士农工商,实际上却是士商农工。 然而工部,却是生产力的关键。 像是材料本身的研究,火器火药的研究等等,这些才是生产力的关键。 提高工匠福利待遇,社会地位,引导大明工业体系的出现和产生,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于工部。 其他的都可以慢慢发展。 朱元璋听到这里,眼睛开始亮了起来。 从一开始的排斥,到现在逐渐被折服,朱元璋能够感受到大孙对于治国的独特想法和心思。 从治军到内政,现在的大孙给朱元璋一种几乎无所不能的感觉。 -------《十分钟防盗分割线》 -------《十分钟防盗分割线》 -------《十分钟防盗分割线》 已经订阅的读者不用担心,十分钟后重新加载即可,不会产生重新订阅费用。 已经订阅的读者不用担心,十分钟后重新加载即可,不会产生重新订阅费用。 已经订阅的读者不用担心,十分钟后重新加载即可,不会产生重新订阅费用。 朱雄英:洪武七年十月二十七日生于应天府(今南京),按明朝“居嫡长者必正储位“的规定,本来可以作为皇太孙的他于洪武十五年五月初一死去,只活了八岁,葬于钟山(今南京紫金山)。 朱允熥:洪武十一年(1378年)十一月初九日,其母亦于当月薨逝,建文元年(1399年),被封为吴王。 朱允炆:明洪武十年(1377年),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孙,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,生母次妃吕氏,朱标长子朱雄英早夭,原配常氏死后,朱允炆生母吕氏也得以扶正,朱允炆从而成为朱元璋长孙。 朱允熞:洪武十八年六月二十日出生于应天府(今南京),建文元年封衡王,未就藩。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